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5/109771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backlight module (10) and a display device. The backlight module (10) comprises a light guide plate (101), a light source (102), a first reflecting film (103) and a second reflecting film (104), wherein the light source (102)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LEDs (1021) which are uniformly arranged; the first reflecting film (103) is correspondingly arranged at the backlight side of a region on the light guide plate (101) opposite to each of the LEDs; and the second reflecting film (104) comprises at least one first sub-reflecting film (1041). The first sub-reflecting film (1041) is correspondingly arranged at the backlight side of a region on the light guide plate (101) opposite to a gap between two adjacent LEDs. The reflectivity of the first reflecting film (103)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second reflecting film (104),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plate (101) and the LEDs is less tha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LEDs and the intersection point of light rays emitted by the two adjacent LEDs, so that the width of the edge frame of the display device can be reduced.

Inventors:
SUN YANJUN (CN)
KIM WOONG (CN)
BU ZHANCHANG (CN)
YUAN JI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81578
Publication Date:
July 30, 2015
Filing Date:
July 03, 2014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N)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 CO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1Y101/02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13035909A12013-03-14
Foreign References:
JP2007294372A2007-11-08
CN103807674A2014-05-21
CN103256563A2013-08-21
CN201521863U2010-07-07
JP2004145035A2004-05-20
Attorney, Agent or Firm:
LIU, SHEN & ASSOCIATES (CN)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背光模组, 包括导光板、 光源, 所述光源包括均匀排列的多个 LED,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一反射膜, 所述第一反射膜对应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与每个所述 LED 相对的区域的背光侧;

第二反射膜, 所述第二反射膜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反射膜, 所述第一子 反射膜对应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与两个相邻的所述 LED 的间隙相对的区域 的背光侧;

所述第一反射膜的反射率小于所述第二反射膜的反射率, 所述导光板与 所述 LED的距离小于相邻两个所述 LED发出的光线的交汇点与所述 LED的 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反射膜还包括第二子 反射膜, 所述第二子反射膜对应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与所述均勾排列的多个 LED的电源接线相对的区域的背光侧。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子反射膜靠近所 述 LED的一侧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 LED的一侧的宽度, 所述第一子反射膜 的宽度的方向与所述多个 LED的排布方向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子反射膜的形状为三 角形、 半圓形、 半椭圓形或半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 1至 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 二反射膜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反射膜的形状互补, 所述第一反射膜与所述第二 反射膜组成的组合膜的形状与所述导光板形状相同, 且所述组合膜的面积大 于所述导光板显示侧的面积。

6、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中 所述第二反射膜位于所述导光板背光侧;

所述第一反射膜位于所述第二反射膜的背光侧,与所述导光板形状相同, 且第一反射膜的面积大于所述导光板显示侧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 1至 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 二反射膜直接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背光侧上每两个所述 LED间隙相对的区域。 8、一种显示装置, 包括权利要求 1至 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背光; n 组。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背景技术

目前, LC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液晶显示器) 已经成为平板显示领 域的主流。 由于液晶本身并不发光, 所以 LCD需要通过位于所述 LCD外部 的光源的透射或反射来实现图像的显示。 LCD大多数是通过背光源的透射来 实现图像的显示, 近年来, 为了提高液晶显示器的清晰度及减少图像显示 的 色差, 大部分透射型 LCD的背光源都选用 LED作为光源。

在 LCD工作的时候, LED发出的光经过导光板, 均匀照射在 LCD上, 以便于 LCD显示图像。该 LED发出的光线呈扇形分布, 两个相邻 LED发出 的光经过一段距离才会汇聚, 如果 LCD的显示面板边缘处于这一段距离内, 则显示面板相对于相邻 LED的间隔的区域会出现暗点, 正对着 LED的区域 会出现亮点, 这种现象称为萤火虫现象, 该现象会影响 LCD 的显示质量。 目前, 为了避免萤火虫现象,需要使得导光板的边缘 处于相邻两个 LED发出 的光线汇聚后的区域,即所述导光板与所述 LED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相邻两个 所述 LED发出的光线的交汇点与所述 LED的距离。 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显 示面板的背光侧, 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均匀的背光, 但是当导光板靠近 LED 一侧的边缘处于相邻两个 LED发出的光线汇聚后的区域时, 会导致 LED与 显示面板的距离较大, 并最终导致 LCD的边框较宽。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提供一种背光模组, 包括导光板、 光源, 所述光 源包括均匀排列的多个 LED,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一反射膜, 所述第一反射膜对应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与每 个所述 LED 相对的区域的背光侧;

第二反射膜, 所述第二反射膜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反射膜, 所述第一子 反射膜对应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与两个相邻的 所述 LED 的间隙相对的区域 的背光侧;

所述第一反射膜的反射率小于所述第二反射膜 的反射率, 所述导光板与 所述 LED的距离小于相邻两个所述 LED发出的光线的交汇点与所述 LED的 巨离。

例如, 所述第二反射膜还包括第二子反射膜, 所述第二子反射膜对应设 置在所述导光板上与所述均匀排列的多个 LED 的电源接线相对的区域的背 光侧。

例如,每个所述第一子反射膜靠近所述 LED的一侧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 LED的一侧的宽度, 所述第一子反射膜的宽度的方向与所述多个 LED的排 布方向平行。

例如, 所述第一子反射膜的形状为三角形、 半圓形、 半椭圓形或半多边 形中的任意一种。

例如, 所述第二反射膜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反射膜的形 状互补, 所述第一 反射膜与所述第二反射膜组成的组合膜的形状 与所述导光板形状相同, 且所 述组合膜的面积大于所述导光板显示侧的面积 。

例如, 所述第二反射膜位于所述导光板背光侧;

所述第一反射膜位于所述第二反射膜的背光侧 ,与所述导光板形状相同, 且第一反射膜的面积大于所述导光板显示侧的 面积。

例如, 所述第二反射膜直接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背光侧 上每两个所述 LED 间隙相对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提供一种显示装置, 包括以上所述的任意一种背 光模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 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 仅仅涉及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 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示意 ;

图 2为萤火虫现象的示意图; 图 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膜的结构示 图;

图 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示 图;

图 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反射膜的结构 意图;

图 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膜的形状示 图;

图 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膜的形状示 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 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 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 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 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 10, 如图 1所示, 包括导光板 101, 光 源 102,所述光源 102包括均匀排列的多个 LED1021,所述背光模组 10还包 括:

第一反射膜 103, 所述第一反射膜 103对应设置在所述导光板 101上与 每个所述 LED1021相对的区域的背光侧。

第二反射膜 104,所述第二反射膜 104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反射膜 1041, 所述第一子反射膜 1041 对应设置在所述导光板 101 上与两个相邻的所述 LED 1021的间隙相对的区域的背光侧。

所述第一反射膜 103的反射率小于所述第二反射膜 104的反射率, 所述 导光板 101与所述 LED1021的距离小于相邻两个所述 LED1021发出的光线 的交汇点与所述 LED1021的距离。

如图 2所示, LED1021发出的光照射到导光板 101上, 图 2中箭头所示 为 LED1021发出的光所能照射的范围, 导光板 101上相对 LED的区域如图 中区域 B所示,导光板 101上相对每相邻两个 LED间隙的区域如图中区域 A 所示, 如果光源 102与所述导光板 101距离较近, 区域 B由于受到 LED发 出的光的直射而显得较亮, 区域 A由于光线没有直射显得较暗, 这种现象称 之为萤火虫现象。 所述导光板 101位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背光侧, 光线 经过导光板 101, 再经过一系列光学膜片之后, 能够为显示面板提供均匀的 背光。 如果当光线从导光板 101进入光学膜片后, 光学膜片显示侧的预设个 数的检测点的亮度值中,最小亮度值与最大亮 度值的比值大于预设亮度阔值, 即可认为显示面板的背光亮度均匀。 示例性的, 光学膜片显示侧的预设检测 点个数为 9, 预设亮度阔值为 76%, 当所述 9个检测点的亮度值中, 最小亮 度值与最大亮度值的比值大于 76%, 即可认为显示面板的背光亮度均匀。 因 此如果导光板 101上出现较严重的萤火虫现象, 该现象会在显示装置的显示 面板上显现,使得显示面板的背光不够均匀, 进而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为了避免出现萤火虫现象,通常需要使得导光 板 101与 LED的距离大于等于 相邻两个 LED的光线交汇点与 LED的距离, 即导光板 101的靠近 LED1021 的边缘位于如图 2所示的虚线 011的右侧区域, 所述交汇点如图 2中所示的 C点, 以保证导光板 101上的光线分布均匀, 但这样会导致显示装置的边框 较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 1所示, 当导光板 101与 LED1021的距离小 于相邻两个所述 LED1021发出的光线的交汇点与所述 LED的距离时, 在导 光板 101的背光侧设置第一反射膜 103和第二反射膜 104, 所述第一反射膜 103设置在导光板 101相对 LED的区域的背光侧, 所述第二反射膜 104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子反射膜 1041, 第一子反射膜 1041设置在导光板 101相对两 个相邻 LED的间隙的区域的背光侧,第一反射膜 103的反射率小于所述第二 反射膜 104的反射率,如图 3所示,当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板 101后,由 LED1021 射,而进入导光板 101上相对相邻两个 LED1021间隙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二反 射膜 104的反射, 即进入区域 B的光线经过反射率较低的第一反射膜 103的 反射,进入到区域 A的光线经过反射率较高的第二反射膜 104的反射,因此, 合理设置第一反射膜 103和第二反射膜 104的反射率,可以使区域 A和区域 B的亮度一致, 从而消除萤火虫现象。

这样一来, 进入导光板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射膜和第二反射 膜的反射, 使 得导光板的出射光线亮度更加均匀, 避免了当光源与显示区域距离过近时, 显示区域出现的萤火虫现象, 这样在保证显示装置显示质量的基础上, 缩小 导光板与光源之间距离, 进而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

进一步的, 如图 4所示, 所述第二反射膜 104还可以包括第二子反射膜 1042, 所述第二子反射膜 1042设置在所述导光板 101上与电源接线 10211 相对的区域的背光侧,所述电源接线处 10211位于多个均匀排列的 LED 1021 的一端, 为所述多个 LED1021提供电源, 所述第二子反射膜 1042的反射率 大于第一反射膜 103的反射率。 如图 5所示, 图 5中箭头所示为 LED1021 发出的光所能照射的范围, 导光板 101上相对 LED的区域如图中区域 B所 示, 相对每相邻两个 LED间隙的区域如图中区域 A所示, 相对 LED电源接 线 10211的区域如图中区域 D所示, 进入区域 B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射膜 103 反射, 进入区域 A的光线经过第一子反射膜 1041的反射, 进入区域 D的光 线经过第二子反射膜 1042的反射,合理设置第一反射膜 103,第二反射膜 104 和第二子反射膜 1042的反射率, 可以使区域 A、 区域 B和区域 D的亮度相 等或相近。 所述第二子反射膜 1042的反射率与第一子反射膜 1041的反射率 可以相等, 也可以不等。 在实际应用中, 为了制作方便, 通常第二子反射膜 1042的反射率与第一子反射膜 1041的反射率是相等的。

例如,如图 6所示,每个所述第二反射膜 104的第一子反射膜 1041靠近 所述 LED1021的一侧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 LED1021的一侧的宽度, 所述第 一子反射膜 1041的宽度的方向与所述均匀排列的多个 LED1021的排布方向 平行, 图中所示 X方向为均匀排列的多个 LED1021的排布方向, 所述第一 子反射膜 1041的宽度为沿图中所示 X方向的尺寸, 所述第一子反射膜 1041 的宽度沿靠近 LED到远离 LED的方向逐渐减小, 釆用这种方案, 可以使得 导光板 101的出射光的亮度更加均匀。例如,所述第一 子反射膜 1041的形状 为三角形、 半圓形、 半椭圓形或半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半椭圓形为椭 圓沿长轴或者短轴将分为两半的其中一半, 所述半多边形为多边形沿中轴线 分为两半的其中一半。 本发明实施例以三角形为例进行说明, 但对第一子反 射膜 1041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

例如, 第二反射膜 104可以与第一反射膜 103处于同一平面内, 且第二 反射膜 104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反射膜 103的形状互补, 即第二反射膜 104设 置在除设置第一反射膜 103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中, 从而使得进入导光板 101 的光能够得到均匀反射, 导光板 101的出射光的亮度更均匀。 具体应用时, 所述第一反射膜 103与所述第二反射膜 104组成的组合膜的形状与所述导光 板 101形状相同, 所述组合膜位于导光板 101的背光侧。 对于背光模组, 所 述导光板正对液晶面板的一侧称为显示侧, 与显示侧相反的另一侧称为背光 侧。 所述组合膜的面积可稍大于所述导光板显示侧 的面积, 使得进入导光板 的光线都能够经过所述组合膜的反射, 提高光线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 第二反射膜 104的形状也可以如图 7所示, 该第二反射膜 104可以作为独立的反射膜位于所述导光板 101背光侧且紧贴导光板 101,该 第二反射膜 104的第一子反射膜 1041与导光板 101上相对每相邻两个 LED 间隙的区域对应,该第二反射膜 104的第二子反射膜 1042与导光板 101上相 对 LED电源接线的区域对应, 使得进入导光板 101上相对每相邻两个 LED 间隙的区域的光线经过第一子反射膜 1041 的反射, 进入导光板 101上相对 LED电源接线的光线经过第二子反射膜 1042的反射。 第一反射膜 103可以 作为独立的反射膜位于所述第二反射膜 104的背光侧并紧贴第二反射膜 104, 此时该第一反射膜 103的形状可以与所述导光板 101的形状相同。 例如, 第 一反射膜 103和第二反射膜 104组成的组合膜的面积可以略大于所述导光板 101显示侧的面积,保证进入导光板 101上与 LED相对的区域的光线能够经 过第一反射膜 103反射, 其余区域的光线经过第二反射膜 104的反射, 使得 进入导光板 101的光线都能够经过充分反射, 避免了萤火虫现象, 并且提高 了光线利用率。

进一步的, 例如, 也可以将所述第二反射膜 104直接设置在所述导光板 101背光侧上每两个所述 LED间隙相对的区域。 具体的, 可以通过镀膜工艺 将第二反射膜 104涂覆在所述导光板 101的对应区域, 然后在该导光板的背 光侧设置第一反射膜, 该第一反射膜的形状可以与导光板形状相同, 其面积 略大于导光板显示侧的面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 包括导光板和光源, 由于所述背光模组 还包括第一反射膜和第二反射膜, 第一反射膜的反射率小于第二反射膜, 使 得进入导光板上与 LED相对的区域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射膜的反射, 进入导光 板上其余区域的光线经过第二反射膜的反射, 避免了由于导光板与 LED的距 离过近而导致的萤火虫现象, 并进一步减小了显示装置的边框尺寸。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以上任 意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 光源, 所述光源包括均勾排列的多个 LED, 所述 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一反射膜, 所述第一反射膜与所述导光板上每个所述 LED相对的区域对应设置; 第二反射膜, 所述第二反射膜包括至少一个第一 子反射膜,所述第一子反射膜与所述导光板上 两个相邻的所述 LED的间隙相 对的区域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反射膜的反射率 小于所述第二反射膜的反射率, 当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板后, 经过所述第一反射膜和第二反射膜的反射避免 了 由于所述光源与显示区域距离过近而导致的萤 火虫现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 所述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 光源、 第一反射膜和第二反射膜, 第一反射膜的反射率小于第二反射膜, 使 得进入导光板上与 LED相对的区域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射膜的反射, 进入导光 板上其余区域的光线经过第二反射膜的反射, 使导光板的出射光线的亮度更 加均匀,避免了由于导光板与 LED的距离过近而导致的萤火虫现象,并进一 步减小了显示装置的边框尺寸。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 光源, 所述光源包括均匀排列的多个 LED, 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 801、在所述导光板的背光侧相对每个所述 LED的区域的对应区域 设置第一反射膜。

步骤 802、 在所述导光板的背光侧设置第二反射膜, 所述第二反射膜包 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反射膜, 在所述导光板的背光侧所述第一子反射膜对应 设 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 LED的间隙相对的区域。

所述第一反射膜的反射率小于所述第二反射膜 的反射率, 这样一来, 当 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板后, 经过所述第一反射膜和第二反射膜的反射, 使得所 述导光板的出射光亮度更均匀, 避免了由于所述光源与显示区域距离过近而 导致的萤火虫现象。

进一步的,在与所述导光板上与所述均匀排列 的多个 LED的电源接线相 对的区域对应设置第二子反射膜。使得进入相 对 LED的区域的光线经过反射 率较小的反射膜的反射,进入相对 LED电源接线的区域的光线经过反射率较 大的反射膜的反射,从而所述导光板相对 LED接线的区域的出射光线与所述 导光板相对 LED的区域的出射光线的亮度相等。所述第二子 反射膜的反射率 与第一子反射膜的反射率可以相等, 也可以不相等。 在实际应用中, 为了制 作方便, 通常第二子反射膜的反射率与第一子反射膜的 反射率是相等的。

例如, 所述在所述导光板的背光侧设置第二反射膜包 括: 通过镀膜工艺在所述导光板的背光侧两个相邻 的所述 LED 的间隙相对 的区域涂覆所述第一子反射膜; 通过镀膜工艺在所述导光板背光侧与所述均 匀排列的多个 LED的电源接线相对的区域涂覆第二子反射膜。 通过镀膜工艺 直接将第二反射膜涂覆在导光板的背光侧, 节省了空间, 并且使得第二反射 膜的反射效率更好。

通常, 导光板的背光侧存在反射率均匀的反射膜, 能够充分反射进入导 光板的光线, 但是当导光板与光源距离较近时, 不能避免萤火虫现象。 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 也可以通过镀膜工艺将第二反射膜涂覆在上述 反射率均匀 的反射膜上, 即涂覆的部分为第二反射膜, 未被涂覆的部分为第一反射膜, 使得第一反射膜对应导光板的背光侧与 LED相对的区域,第二反射膜对应所 述导光板的背光侧的其余区域。 釆用这个方案也可以使得光线经过导光板之 后的出射光的亮度更加均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在所述导光板的背光侧相对 每个所述 LED的区域对应设置第一反射膜,在所述导光板 的背光侧设置第二 反射膜, 所述第二反射膜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反射膜, 所述第一子反射膜对 应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背光侧两个相邻的所述 LED的间隙相对的区域,所述 第二反射膜还包括第二子反射膜, 所述第二子反射膜对应设置在所述导光板 上与所述 LED的电源接线相对的区域的背光侧, 使得光线进入导光板之后, 经过所述第一反射膜和第二反射膜的反射, 导光板的出射光线的亮度更加均 匀,避免了由于导光板与 LED的距离过近而导致的萤火虫现象,并进一步 减 小了显示装置的边框尺寸。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 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 2014年 1月 27曰递交的第 201410039107.7号中国专利申 请的优先权, 在此全文引用上述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的内容以 作为本申请的一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