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BALANCE CAR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7/125062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balance car,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roller parts (20), a control part and a support frame (10) rotat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roller parts, and an angle sensor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control part, an accommodating cavity (101) being provided on the support frame, a plurality of spring parts (30) being connected in a vertically upward direction on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accommodating cavity, steering plates (40a, 40b, 401c, 402c, 401d, 402d) being rotatably connected on the support frame, the spring parts being located bellow the steering plates, and the angle sensor being connected on the steering plates. The balance car designed like this can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steering structure and the control method of the existing balance cars are complex.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7/071829
Publication Date:
July 27, 2017
Filing Date:
January 20, 2017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CHEN JINLIAN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2K3/00
Foreign References:
CN205554419U2016-09-07
CN103600801A2014-02-26
CN204452719U2015-07-08
CN202966533U2013-06-05
CN103552635A2014-02-05
US20130146379A12013-06-13
DE202007004010U12008-07-17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HENZHEN ZHONGYI UN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ENCY CO., LTD.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一种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滚轮件、 可相对于所述滚轮件转 动的支撑架和控制件, 以及与所述控制件电连接的角度感应器, 所述 支撑架上设有容置腔, 所述容置腔底面垂直向上连接有多个弹簧件, 所述支撑架上可转动地连接有转向板, 所述弹簧件位于所述转向板下 方, 所述角度感应器连接在所述转向板上。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置腔底部设有连接 座, 所述转向板为一个, 且所述转向板的中部通过万向轮连接在所述 连接座上。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弹簧件以所述连 接座为中心布置在所述转向板下方。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置腔底部垂直向外 延伸有多个连接件, 所述转向板为两个且呈左右布置, 所述转向板中 部可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件上。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上设有连接孔 , 所述转向板上设有连接柱, 且所述连接柱连接在所述连接孔内。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弹簧件分布在两 个所述转向板下方, 且分布在单个所述转向板下方的所述弹簧件相对 于连接件前后对称连接在所述容置腔内。

如权利要求 1-6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上设 有安装槽, 所述滚轮件上沿其轴向方向延伸有轮轴件, 所述轮轴件可 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安装槽内。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滚轮件转动连接 在所述支撑件的两侧, 所述安装槽的数量为多个。

如权利要求 1-6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踏板结构 , 所述容置腔内设有弹性连接柱, 所述踏板结构连接在所述连接柱上 , 且所述踏板结构位于所述转向板的上方。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踏板结构, 所述容 置腔内设有弹性连接柱, 所述踏板结构连接在所述弹性连接柱上, 且 所述踏板结构位于所述转向板的上方。

Description:
平衡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平衡车的结构设计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平衡车。

背景技术

[0002] 电动平衡车, 又叫体感车、 思维车、 摄位车等。 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 被称为 "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 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 来检 测车体姿态的变化, 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 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保持系统的平衡。 现有的平衡车的转向结构通常为转向轴、 霍尔元件和磁铁 结构配合, 通过转向检测电磁效应带来的电压变化, 进而控制平衡车的转向, 这样的控制方式和结构过于复杂。

技术问题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衡车, 旨在解决现有的平衡车的转向结构和 控制方式复杂的问题。

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

[0004]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解决的: 一种平衡车, 包括多个滚轮件、 可相对于所述滚轮 件转动的支撑架和控制件, 以及与所述控制件电连接的角度感应器, 所述支撑 架上设有容置腔, 所述容置腔底面垂直向上连接有多个弹簧件, 所述支撑架上 可转动地连接有转向板, 所述弹簧件位于所述转向板下方, 所述角度感应器连 接在所述转向板上。

[000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

[0006] 所述容置腔底部设有连接座, 所述转向板为一个, 且所述转向板的中部通过万 向轮连接在所述连接座上。

[0007] 多个所述弹簧件以所述连接座为中心布置在所 述转向板下方。

[0008] 所述容置腔底部垂直向外延伸有多个连接件, 所述转向板为两个且呈左右布置

, 所述转向板中部可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件上。 [0009] 所述连接件上设有连接孔, 所述转向板上设有连接柱, 且所述连接柱连接在所 述连接孔内。

[0010] 多个所述弹簧件分布在两个所述转向板下方, 且分布在单个所述转向板下方的 所述弹簧件相对于连接件前后对称连接在所述 容置腔内。

[0011] 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安装槽, 所述滚轮件上沿其轴向方向延伸有轮轴件, 所述轮 轴件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安装槽内。

[0012] 多个所述滚轮件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件的两侧 , 所述安装槽的数量为多个。

[0013] 还包括踏板结构, 所述容置腔内设有弹性连接柱, 所述踏板结构连接在所述连 接柱上, 且所述踏板结构位于所述转向板的上方。

[0014] 还包括踏板结构, 所述容置腔内设有弹性连接柱, 所述踏板结构连接在所述弹 性连接柱上, 且所述踏板结构位于所述转向板的上方。

发明的有益效果

有益效果

[001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衡车相对于现有的平衡车 具有的技术效果为: 通过可转动 连接在支撑架上的转向板的设置, 同吋在该转向板的下方设置弹簧件, 并在该 转向板上连接角度感应器, 进而当使用者踏上平衡车上, 需要转向吋, 只需重 心移动, 进而转向板某一个方向受力而出现转动并挤压 位于该方向下的弹簧件 , 进而角度感应器将信号传输给控制件做出转向 的指令, 转向结束后, 使用者 重心恢复原状, 进而弹簧件将转向板复原; 整个转向过程结构简单, 并且控制 更加有效。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说明

[0016] 图 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双轮单转向板的结 图一。

[0017] 图 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双轮单转向板的结 图二。

[0018] 图 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四轮单转向板的结 图一。

[0019] 图 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四轮单转向板的结 图二。

[0020] 图 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四轮单转向板的结 图三。

[0021] 图 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双轮双转向板的结 图一。 [0022] 图 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双轮双转向板的结 图二。

[0023] 图 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四轮双转向板的结 图一。

[0024] 图 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四轮双转向板的结 图二。

[0025] 图 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四轮双转向板的结 图三。

[0026] 图 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四轮双转向板的结 图四。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 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 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 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8] 需要说明的是, 当元件被称为 "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 它可以直接在 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吋存在居中元件。 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 "连接于"另一个 元件, 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吋 存在居中元件。

[0029] 还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 右、 上、 下等方位用语, 仅是互 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 的, 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 的。

[0030] 请参照附图 1至图 11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 提供一种平衡车, 包括多 个滚轮件 20、 可相对于滚轮件 20转动的支撑架 10和控制件 (图未示) , 以及与 控制件电连接的角度感应器 (图未示) , 该控制件可以设置在支撑架 10内, 也 可以连接在转向板 40的底部, 多个该滚轮件 20均分布置在该支撑架 10的两侧, 且当平衡车运行吋, 该支撑架 10底部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 此外该支撑架 10上 设有容置腔 101, 在该容置腔 101底面垂直连接有多个弹簧件 30, 优选地, 多个 弹簧件 30相互平行, 此外在该支撑架 10上可转动地连接有转向板 40, 同吋弹簧 件 30位于转向板 40下方, 本实施例中多个该弹簧件 30优选为布置在转向板 40的 左上、 左下、 右上和右下方, 且该角度感应器连接在转向板 40上, 该角度感应 器可以根据转向板 40的倾斜方向来指示控制板输出对应的转向指 。

[0031] 以上设计的平衡车, 通过可转动连接在支撑架 10上的转向板 40的设置, 同吋在 该转向板 40的下方设置弹簧件 30, 并在该转向板 40上连接角度感应器, 进而当 使用者踏上平衡车上, 需要转向吋, 只需重心移动, 进而转向板 40某一个方向 受力而出现转动并挤压位于该方向下的弹簧件 30, 进而角度感应器将信号传输 给控制件做出转向的指令, 转向结束后, 使用者重心恢复原状, 进而弹簧件 30 将转向板 40复原; 全部转向过程结构简单, 并且控制更加有效。

[0032] 以下提供几种具体的实施例, 再下述实施例中, 连接件 50分别以 50a、 50b、 50 c、 50d表示, 以区分不同的实施例, 其他部件的标记同理。

[0033] 实施例一:

[0034] 如图 1和图 2,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在该容置腔 101底部设有连接座 50a,并 且该转向板 40a的数量为一个, 也即是一个整体, 此外多个弹簧件 30优选为以连 接座 50a为中心布置在转向板 40a下方; 该滚轮件 20优选为两个, 且两个滚轮件 20 布置在支撑架 10的左右两侧, 该滚轮件 20上沿其轴向方向向外延伸有轮轴件 201 , 该轮轴件 201与支撑架 10上设置的安装槽 102转动配合, 同吋该转向板 40a形状 优选为连接平滑的"工"字形, 该连接座 50a内设有上端呈圆弧状的圆柱结构 501a , 该转向板 40a底部中间转动连接在该圆柱结构 501a上, 同吋该连接座 50a上部还 设有连接盖 502a, 该连接盖 502a将转向板 40a限位在连接盖 502a和圆柱结构 501a 之间, 防止转向板 40a掉落; 而转向板 40a两侧的部分下部对应有弹簧件 30, 本实 施例中, 该弹簧件 30优选为四个, 且优选以连接座 50a为中心呈矩形均匀布置在 转向板 40a下方, 也即该转向板 40a的左上、 左下、 右上和右下方均设有一个弹簧 件 30, 这样可以更好地将转向板 40a复原, 进而能更好地在使得平衡车转向结束 后保持直行。

[0035] 实施例二:

[0036] 如图 3至图 5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 多个弹簧件 30优选为以连接座 50b 为中心均匀布置在转向板 40b下方; 在该容置腔 101底部设有连接座 50b,并且该 转向板 40b的数量为一个, 也即是一个整体, 该滚轮件 20优选为四个或其他除零 以外的偶数个, 且四个滚轮件 20两两相对布置在支撑架 10的左右两侧, 该滚轮 件 20上沿其轴向方向向外延伸有轮轴件 201, 该轮轴件 201与支撑架 10上设置的 安装槽 102转动配合, 该多个安装槽 102相互平行; 此吋, 该转向板 40b的形状可 以为矩形, 也可以为其他合理的形状, 多弹簧件 30均匀分布在转向板 40b的左上 、 左下、 右上和右下方; 与此同吋, 该连接座 50b上部设有一个半球状的凹槽 50 lb , 该转向板 40b底部的中间凸设有球状的万向轴 (图未示) , 该万向轴可转动 地连接在连接座 50b上的凹槽 501b内, 这样设计同样能更好地在使得平衡车转向 结束后保持直行。

[0037] 实施例三:

[0038] 如图 6和图 7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 在该容置腔 101底部垂直向外延伸 有多个连接件 50c, 该转向板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且呈左右方位布置 , 分别为第一 转向板 401c和第二转向板 402c, 同吋第一转向板 401c和第二转向板 402c的中部均 可转动连接在连接件 50c上, 或分别连接在两个连接件 50c上; 该滚轮件 20优选为 两个, 且两个滚轮件 20布置在支撑架 10的左右两侧, 该滚轮件 20上沿其轴向方 向向外延伸有轮轴件 201, 该轮轴件 201与支撑架 10上设置的安装槽 102转动配合 , 此吋转向板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转向板 401c和位于右侧的第二转向板 402c, 并 且第一转向板 401c和第二转向板 402c的结构相同, 该连接件 50c的数量也为两个 , 该连接件 50c为沿容置腔 101底部垂直向上延伸的, 且延伸末端 501c呈圆弧状的 结构, 该圆弧状的延伸末端 501c上设有连接孔, 该第一转向板 401c和第二转向板 402c上均连接有轴向平行于其底面的连接柱, 该连接柱可转动地连接在连接孔内 , 使得第一转向板 401c和第二转向板 402c的下面表中部均可转动地连接在该圆弧 状的延伸末端 501c上, 本实施例中弹簧件 30的数量优选为四个, 且两两分布在第 一转向板 401c和第二转向板 402c的下方, 且分布在单个转向板下方的弹簧件 30相 对于连接件 50c前后对称连接在容置腔 101内, 此处的前后对称是以平衡车的运动 方向的前后来界定的; 这样设计使得转向板的结构更加简单, 也更容易控制。

[0039] 实施例四:

[0040] 如图 8至图 11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 在该容置腔 101底部垂直向外延伸 有多个连接件 50d, 该转向板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且呈左右布置, 分别为第一转向 板 401d和第二转向板 402d, 同吋第一转向板 401d和第二转向板 402d的中部均可 转动连接在连接件 50d上, 或分别连接在两个连接件 50d上; 该滚轮件 20为多个 , 本实施例优选为四个或其他除零以外的偶数个 , 且四个滚轮件 20两两相对布 置在支撑架 10的左右两侧, 该滚轮件 20上沿其轴向方向向外延伸有轮轴件 201, 该轮轴件 201与支撑架 10上设置的安装槽 102转动配合, 该多个安装槽 102相互平 行; 该连接件 50d为沿容置腔 101底部垂直向外并排延伸的多个连接座 50d, 本实 施例中优选为三个, 该三个连接座 50d之间通过连接轴 501d连接, 第一转向板 40 Id和第二转向板 402d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两个连接座 50d之间的连接轴 501d上, 本实施例中弹簧件 30的数量优选为四个, 且两两分布在第一转向板 401d和第二 转向板 402d的下方, 且分布在单个转向板下方的弹簧件 30相对于连接件 50d前后 对称连接在容置腔 101内, 此处的前后对称是以平衡车的运动方向的前后 来界定 的, 这样设计使得转向板的结构更加简单, 也更容易控制。

[0041] 具体地, 如图 3至图 5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该平衡车还包括踏板结 构 70, 该支撑架 10上的容置腔 101内设有弹性连接柱 60, 该踏板结构 70连接在该 连接柱上, 并且该踏板结构 70位于转向板的上方。

[0042] 本实施例中, 如图 4和图 11所示, 在转向板 40上设有幵槽 401, 该踏板结构 70下 表面垂直向外延伸有与弹性连接柱 60连接的延伸件 701, 该延伸件 701穿过该幵 槽 401并连接在弹性连接柱 60上, 进而将踏板结构 70连接在容置腔 101上, 并且 该踏板结构 70连接在容置腔 101上后与转向板之间不接触, 具体根据实际情况来 定; 当使用者踏上该踏板结构 70吋, 该踏板结构 70在弹性连接柱 60的弹性作用 下向下移动并与转向板的上表面箱抵接, 当需要左转吋, 使用者重心向前, 进 而踏板前部受力并将所用力传递给转向板, 进而转向板上的角度感应器感知到 角度的变化, 进而传递左转弯的信号给控制板, 最后控制板控制实现平衡车的 转向, 转向结束后, 使用者重心回到中间, 该转向板在弹簧件 30的作用下恢复 原状, 进而平衡车的转向结束。

[004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 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 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