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ELECTRIC CONTACTOR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3/013399
Kind Code:
A1
Abstract:
An electric contactor comprises a case (1), at least a pair of fixed contact (3) and movable contact (2). An operating hole (11) is disposed on the case. A movable contact tip (21) is disposed on the movable contact (2) which drives the movable contact tip be inverted by the external force applied from the operating hole. One end of the fixed contact (3)is disposed with a fixed contact tip (31) opposed to the movable contact tip;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fixed contact travels through the case and drives the fixed contact tip by the external force to the position which is opposed to the inverted movable contact tip. The location of the movable contact and the fixed contact of the electric contactor can be adjusted agility by inverting the movable contact and the fixed contact to conver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on/off condition of the movable contact and the fixed contact in the electric contactor and the on and off condition of the power supply. The regulate operation of the user is convenient; and the equipment cost is saved.

Inventors:
TANG WEN (CN)
LI MI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77688
Publication Date:
January 31, 2013
Filing Date:
July 27, 2011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SIEMENS AG (DE)
TANG WEN (CN)
LI MI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H01H3/02
Foreign References:
US3437773A1969-04-08
CN2071385U1991-02-13
DE1023120B1958-01-23
US2545986A1951-03-20
US3161751A1964-12-15
Attorney, Agent or Firm:
KANGXIN PARTNERS, P.C. (CN)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电接触器, 包括: 外壳(1), 至少一组静触头 (3)和动触头 (2),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操作孔(11);

所述动触头 (2)上设置有动触点(21),并可在通过所述操作孔(11)施加的外力的作用下带 动所述动触点(21)翻转;

所述静触头 (3)—端设置和所述动触点(21)相对的静触点(31),另一端穿出所述外壳(1), 并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静触点(31)运动至翻转后的所述动触点(21)对面。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电接触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触头 (2)的两端的同一侧分别设 置一个动触点(21), 相对于两个动触点(21)对应有一对带静触点(31)的静触头 (3), 并且两个 静触头 (31 )分别与所述外壳(1 )转动连接, 位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静触头 (3)部分为条形 弯折结构, 所述静触点(31)位于所述静触头 (3)—端的侧面, 并随所述静触头 (3)的转动被带 动翻转。

3、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电接触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1)内设置有挡片, 用于限定 所述静触头 (3)的转动停止位置。

4、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电接触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触头 (2)的两端的同一侧分别设 置一个动触点(21), 相对于两个动触点(21)对应有一对带静触点(31)的静触头 (3), 所述静触 头 (3)位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结构为条形弹性片, 所述静触点(31)位于所述静触头 (3)端部, 外壳(1)内固定有拱形方向远离所述动触头 (2)的弧形轨道槽 (312),所述静触点(31)通过滑轴 (311)和所述弧形轨道槽 (312)滑动连接, 在所述条形弹性片带动下从所述弧形轨道槽 (312) 一端滑至另一端, 所述弧形轨道槽 (312)两端分别与所述动触点(21)翻转前后的位置相对。

5、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电接触器,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外壳(1)内用于减 少所述静触头 (31)滑动摩擦的滚动装置 (5)。

6、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电接触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动装置 (5)为辊轴或滚珠。

7、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电接触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触头 (3)穿出所述外壳(1)的部分 设置有定位孔, 所述外壳(1)外设置有配合所述定位孔的定位销。

8、 如权利要求 1至 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接触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触头(2)上延翻 转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条用于施加外力的弧形槽 (22)。

9、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电接触器, 其特征在于, 使用拨动工具 (6 ) 从所述操作孔(11) 穿入并且和弧形槽 (22)配合, 从而实现所述动触头 (2)的翻转。

10、 如权利要求 1至 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接触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触头 (2)上连接 有缓冲弹簧 (4), 所述动触头 (2)的中段位置设置有和所述缓冲弹簧 (4)配合连接的凹槽。

11、 如权利要求 1至 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接触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触头 (3)是主接触 器中的主静触头和 /或辅助接触器中的辅助静触头, 所述动触头 (2)是主接触器中的主动触头 和 /或辅助接触器中的辅助动触头。

Description:
一种电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开关领域, 尤其是一种电接触器。

背景技术 在电器开关领域, 通常可以使用电接触器来进行电器设备电源的 通断控制。 如图 1 所示, 目前常规的电接触器一般可包括有主接触器 101和辅助接触器 102。 如图 2所示, 在主接触器中, 通常设置有线圈 107、 静铁芯 106和动铁芯 105, 主动触头 103和动铁芯 105连接, 动铁芯 105可在电磁力或复位弹簧 108的作用下运动, 并可以带动主动触头 103 的移动, 从而实现主动触头 103和连接在主接触器外壳上的主静触头 104的接触和 断开。 在辅助接触器中, 设置有和主动触头 103连接的辅助动触头, 该辅助动触头在主 动触头 103 的带动下移动, 可以实现和连接在辅助接触器外壳上的辅助静 触头的接触和 断开。

以图 2中主动触头在上且主静触头在下的主接触器 例, 如果主动触头 103和主静 触头 104在断电时是断开状态, 当线圈 107通电时静铁芯 106在电磁力作用下对动铁芯 105产生拉力, 动铁芯 105带动主动触头 103与主静触头 104接触; 再次断电时主动触 头 103与主静触头 104在复位弹簧 108的作用下恢复断开状态。 相反, 对于主动触头在 下且主静触头在上的另一类主接触器而言, 如果主动触头和主静触头在断电时是接触状 态, 当线圈通电时静铁芯在电磁力作用下对动铁芯 产生拉力, 动铁芯带动主动触头与主 静触头断开; 再次断电时主动触头与主静触头在复位弹簧的 作用下恢复接触状态。 可见 在上述两类主接触器中, 均是主静触头固定安装在主接触器中, 而主动触头在通电后仅 可沿朝向或背离主静触头中的其中一个方向运 动。 类似地, 在辅助接触器中的辅助动触 头和辅助静触头也是如此。

在专利文献 WO2008080301A1中, 电接触器包括主接触器和辅助接触器, 电接触器 的动触头在电磁力或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可以和 静触点实现接触或断开。 但如上所述, 如 果动触头和静触头在断电时是接触状态, 则电接触器的工作模式只能是断电时的接触状 态, 在不改变内部结构的前提下, 是不能将电接触器中的动触头和静触头从断电 时的接 触状态变换为断电时的断开状态的, 反之亦如此。 专利文献 WO2007036179A1公开了一种接触状态可变的辅助接 器,其中辅助接触 器为接触点提供了两种安装位置, 从而可以实现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两种接触 状态。 但是该技术仅适用于辅助接触器, 而且状态变换时还是需要将辅助接触器整体拆 下后再 翻转安装在主接触器上, 应用范围比较有限。

由此可见, 对于装配好的电接触器而言, 动触头和静触头的位置关系 (例如图 2中 主动触头在上且主静触头在下的位置关系等) 是固定的, 因而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触 /断 开状态与线圈供电的通断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是固定的。 如果想改变这种对应关系, 则 只能更换整个电接触器设备, 或将电接触器拆开并对动触头和静触头的位置 关系进行改 装, 这对于使用者而言是非常不便甚至是不可能的 。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接触器, 用以方便地改变电接触 器内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触 /断开状态与电源通断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发明提出的电接触器, 包括: 外壳, 至少一组静触头和动触头,

所述外壳上设置有操作孔;

所述动触头上设置有动触点, 并在通过所述操作孔施加的外力的作用下带动 所述动 触点翻转;

所述静触头一端设置和所述动触点相对的静触 点, 另一端穿出所述外壳, 并在外力 作用下带动所述静触点运动至翻转后的所述动 触点对面。

本发明提出的电接触器, 改进了原有的动触头和静触头的结构, 将动触头和静触头 设计成可翻转或可移动的结构, 通过翻转或移动可以实现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 触 /断开状 态与电源通断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转换, 简化了改装原有电接触器内部结构的复杂操 作, 同时避免了整体更换电接触器的成本。

所述动触头的两端的同一侧分别设置一个动触 点, 相对于两个动触点对应有一对带静触 点的静触头, 并且两个静触头分别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 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静触头部分为 条形弯折结构, 所述静触点位于所述静触头一端的侧面, 并随所述静触头的转动被带动翻转。

此种设计可以带动静触点实现翻转, 将静触点从一侧转到相对的一侧, 转到翻转后的动 触点的对面位置。

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挡片, 用于限定所沭静触头的转动停止位置。 此种设计进一步限定了静触头的转动范围, 可以更好的帮助静触头精确定位。

所述动触头的两端的同一侧分别设置一个动触 点, 相对于两个动触点对应有一对带静触 点的静触头, 所述静触头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结构为条形弹 性片, 所述静触点位于所述静触 头端部, 外壳内固定有拱形方向远离所述动触头的弧形 轨道槽, 所述静触点通过滑轴和所述 弧形轨道槽滑动连接, 在所述条形弹性片带动下从所述弧形轨道槽一 端滑至另一端, 所述弧 形轨道槽两端分别与所述动触点翻转前后的位 置相对。

此种设计通过弹性片的抽取和插入过程即可实 现静触点的位置移动, 并且在静触点的移 动过程中, 不需占用更多的空间, 节省了外壳内部的空间。

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用于减少所述静触头滑动摩 擦的滚动装置。

用滚动装置作为和静触头接触的辅助设备, 可以减小在滑动过程中的摩擦力。

所述滚动装置为辊轴或滚珠。

应用滚轴和滚珠作为滚动装置, 可以以相对较小的体积实现在外壳内部的安装 。

所述静触头穿出所述外壳的部分设置有定位孔 , 所述外壳外设置有配合所述定位孔的定 位销。

此种设计是为了对穿出外壳的静触头实现定位 作用, 通过定位销穿入定位孔, 可以锁定 静触头。

所述动触头上延翻转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条 用于施加外力的弧形槽。

此种设计的弧形槽可以配合穿入操作孔的工具 实现翻转, 调节方法简单, 操作方便。 还包括: 使用拨动工具从所述操作孔穿入并且和弧形槽 配合, 从而实现所述动触头的翻 转。

拨动工具是用于和动触头上的弧形槽配合来实 现翻转动触头的目的, 拨动工具的端部结 构需要和弧形槽的凹陷结构相对应, 通过相互的配合, 可以方便的将动触头从原始状态翻转 到相反状态。

所述动触头上连接有缓冲弹簧, 所述动触头的中段位置设置有和所述缓冲弹簧 配合连接 的凹槽。

缓冲弹簧连接在动触头上, 当动触头在动铁芯的带动下与静触头快速接触 时, 在缓冲弹 簧的弹力作用下, 可以避免动触头反向弹起, 使动触头和静触头接触后不分离。 动触头通过 中段位置的凹槽和缓冲弹簧连接, 可以保证动触头的稳定移动和转动。

所述静触头是主接触器中的主静触头禾 π /或辅助接触器中的辅助静触头,所述动 头是主 接触器中的主动触头和 /或辅助接触器中的辅助动触头。

此种设计可以在主接触器和 /或辅助接触器中设置, 这样的设计可以满足更多环境的需 求, 扩展了使用范围。

本发明提出的电接触器, 对原有电接触器的结构做出了改进, 可以灵活地调整动触 头和静触头的位置关系, 从而改变电接触器内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触 /断开状态与电源通 断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方便了用户的调整操作, 节约了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 施例, 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清 楚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特征和优点, 附图中:

图 1是现有技术中包括主接触器和辅助接触器的 接触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 2是现有技术中主接触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 3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接触器在第一状 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 3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接触器在第二状 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 4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接触器在第一状 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 4B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接触器在中间状 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 4C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接触器在第二状 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 5A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主接触器的外部结构示 图;

图 5B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包括主接触器与辅助接触 的电接触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 6A 6F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动触头的翻转过程示意 。

其中, 附图标号如下:

101 主接触器 102 辅助接触器 103 主动触头

104 主静触头 105 动铁芯 106 静铁芯

107 线圈 108 复位弹簧

1外壳 1 1 操作孔 2 动触头

21 动触点 22 弧形槽 3 静触头

31 静触点 31 1 滑轴 312弧形轨道槽 4 缓冲弹簧 滚动装置 6 拨动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 其中自始至终相 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 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下面通过参考附 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 仅用于解释本发明, 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术语 "上" 、 "下" "内" 、 "外"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 须以 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电接触器可以包括主接触器和辅助接触器, 主接触器的触头为主触头, 辅助接触器 的触头为辅助触头, 本发明实施例中既可以实现主触头的状态转换 , 也可以实现辅助触 头的状态转换, 或者同时实现主触头和辅助触头的状态转换。 主触头和辅助触头均可包 括多组触头, 每组通常均由一对静触头和一个动触头组成,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采用 同样的方案实现所有各组触头状态的转换, 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实现部分组触头的状态转 换。 在下面的实施例及其附图中, 主要以其中一组触头中的一对静触头和一个动 触头的 状态转换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 3 A是本实施例中的电接触器在第一状态下的内 结构示意图; 图 3B是本实施例 中的电接触器在第二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

如图 3A所示, 本实施例提出的电接触器, 包括: 外壳 1, 其中安装有至少一组触头, 包括一对静触头 3和一个动触头 2。 动触头 2的两端的同一侧分别设置一个动触点 21。 外 壳 1上设置有操作孔 1 1, 并且该动触头 2可在通过所述操作孔 1 1施加的外力的作用下 带动动触点 21翻转。

静触头 3—端设置和动触点 21相对的静触点 31, 另一端穿出外壳 1。 该静触头 3可 在施加于穿出外壳的该另一端上的外力作用下 带动静触点 31 运动至翻转后的动触点 21 对面,从而转换静触点 31和动触点 21的接触 /断开状态与电源通断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以将图 3A和图 3B中的结构用于电接触器的主接触器中, 其中动触头 2和静触头 3 分别为主动触头和主静触头。 此时, 在辅助接触器中可设置与主接触器中的动触头 2 和静触头 3结构类似的辅助动触头和辅助静触头, 辅助动触头和动触头 2可通过连杆或 其它连接装置进行机械连接, 在动触头?发生位移时, 辅助动触头也被拉动而同样发生 位移, 因此实现和辅助静触头之间的接触和断开。

在如图 3A所示的第一状态中,在主接触器内的线圈处 断电状态时,线圈不产生电磁力, 电接触器内的复位弹簧处于放松状态, 此时动触头 2上的动触点 21和静触头 3上的静触点 31相对并且接触。 此时, 辅助接触器中的辅助动触头和辅助静触头之间 可以处于断开状态, 也可能处于接触状态, 其关系不一定与主接触器中动触头 2和静触头 3之间的关系相同。

若需要改变动触头 2和静触头 3的接触 /断开状态与电源通断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则 需要通过翻转动触头 2和静触头 3来实现。 为了便于翻转, 在动触头 2上设置了延翻转方向 间隔设置的至少一条用于施加外力的凹槽,凹 槽可以是任意一种凹陷的结构,例如弧形槽 22。 可在用于翻转动触头 2的拨动工具 6的端部设置与该凹陷结构相对应的凸起结构 其可以配 合凹陷结构来翻转动触头 2。

图 6A 6F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动触头的翻转过程示意 。 图 6A表示的是拨动工具 6穿过操作孔 1 1伸入到外壳 1 的内部, 准备对动触头进行翻转操作; 图 6B表示的是拨 动工具 6的凸形端部对准并移动至动触头一侧的弧形 22内, 即将对动触头进行翻转操 作; 如图 6C所示, 拨动工具 6的凸形端部和弧形槽 22结合后, 向上拉动拨动工具 6, 从而使动触头在拨动工具 6的作用下开始翻转;图 6D所示的动触头在拨动工具 6的带动 下完成了 90度的翻转, 正在向另一侧继续翻转; 图 6E表示的是动触头在拨动工具 6的 带动下完成了翻转, 开始移动拨动工具 6离开弧形槽 22; 图 6F表示的是将拨动工具 6 从外壳 1中向上拔出, 完成动触头的整个翻转操作过程。

就这样, 拨动工具 6从操作孔 11伸入外壳 1内部, 其凸形端部和动触头 2的凹陷结构结 合, 通过拨动过程使动触头 2的动触点 21从上侧翻转 180度到下侧, 动触头 2从图 3A中所 示的第一状态转换为如图 3B所示的第二状态,此时静触点 31和动触点 21脱离。为了转换静 触点 31和动触点 21 的接触 /断开状态与电源通断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还需要通过外力 拧转穿出外壳 1 的静触头 3的所述另一端从而翻转静触头 3。 通过外力的作用, 使静触头 3 旋转后, 静触点 31从第一状态下的原始位置翻转到第二状态下 动触点 21相对的位置 (如 图 3B所示)。 动触头 2在没有受到电磁力的情况下, 不会向下运动, 因而和下方的静触头 3 相距一段距离, 此时动触点 21和静触点 31之间处于断开状态。 如果想实现静触头 3和动触 头 2的接触, 只需给线圈通电产生电磁力, 使动触头 2向下运动, 直至动触点 21接触到静触 点 31为止。 由此可见, 此时静触点 31和动触点 21的接触 /断开状态与电源通断状态之间 的对应关系相对于图 3A中的第一状态, 已经实现了转换。

在辅助接触器中的辅助动触头和辅助静触头的 变化操作过程也是如此, 若需要转换辅助 接触器中的状态,同样需要通过拨动工具 6伸入辅助接触器的操作孔 11中对辅助动触头进行 拨动翻转, 并配合辅助静触头的翻转, 实现相对触点接触状态的改变。 如上面提到过的, 主 接触器和辅助接触器中的相对触点接触状态可 以一致, 也可以相反, 根据对电接触器的不同 需求可以分别对主接触器和辅助接触器进行调 整。

如图 3A所示, 实现上述功能的静触头 3的结构可以是, 位于外壳 1内部的静触头 3为弯 曲杆结构, 静触点 31位于静触头 3—端的侧面, 并随静触头 3的转动被带动翻转。 具体的结 构就是, 从与外壳 1连接处水平向内延伸一段距离后, 斜向上方弯折, 沿着弯折方向延伸一 段距离后, 再向水平方向弯折延伸, 直到延伸至静触点 31和动触点 21可以相对的位置截止。 弯曲杆结构的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可以是方形、 六角形、 圆形等, 通过和外壳 1的配合, 更好 的实现旋转。

在静触头 3和外壳 1的连接部分还可以设置成通过转动件把静触 3固定在外壳 1上, 使静触头 3只可以绕着自身的轴线方向旋转。 这样, 静触头 3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 可以保证转动过程的精确度。 当然, 为了保证转动后的静触点 31 正好能和翻转后的动触点 21相对, 在静触点 31在图 3A第一状态下的位置和转动后图 3B第二状态下的转动停止位置 处都设置有挡板, 静触头 3发生转动后, 遇到挡板停止, 这样就可以保证静触头 3只转动相 对应的角度而不会出现偏差。

另外, 静触点 31和动触点 21均翻转到图 3B的第二状态并相对后, 动触点 21会在线圈 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快速接触静触点 31, 接触时会有一定的冲击力。 为了保证动触 头 2在和静触头 3接触后不会反弹, 可在接触器壳体内固定一弹簧架, 在弹簧架上设置有一 端和弹簧架固定连接、另一端和动触头 2连接的缓冲弹簧 4。缓冲弹簧 4可以连接在动触头 2 的两端, 也可以如图 3A或图 3B所示连接在动触头 2的中段位置。 并且, 还可以在动触头 2 上设置凹槽, 通过凹槽和缓冲弹簧 4连接, 相当于缓冲弹簧 4沿着动触头 2的转动方向, 绕 其外壁一周外包住动触头 2, 并且和动触头 2上设置的凹槽滑动连接, 动触头 2可以在连接 缓冲弹簧 4后自由转动, 并且缓冲弹簧 4与动触头 2的连接不会影响动触头 2的转动。

通过上述对第一实施例的描述可以看出, 在状态转换之前, 电接触器处于图 3A所示的第 一状态下, 静触头 3位于相对上方位置且其静触点 31朝下, 同时动触头 2位于相对下方位置 且其动触点 21朝上; 此种状态下, 当线圈通电时, 动触头 2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被拉动, 动触 点 21与静触点 31之间由原来的接触状态变为断开状态。 而在状态转换之后, 电接触器处于 图 3B所示的第二状态下, 静触头 3位于相对下方位置且其静触点 31朝上, 同时动触头 2位 于相对上方位置且其动触点 21朝下; 此种状态下, 当线圈通电时, 动触头 2受到电磁力的作 用被拉动, 动触点 21与静触点 31之间由原来的断开状态变为接触状态。 由此, 通过必要工 具翻转动触头并通过外力翻转静触头, 灵活地调整了动触头和静触头的位置关系, 从而方 便地改变了电接触器内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触 /断开状态与电源通断状态之间的对应关 系。

第二实施例

图 4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接触器在第一状 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 4B是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接触器在中间状态下 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 4C是本发明第二实 施例中的电接触器在第二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 意图。

如图 4A、 图 4B或图 4C所示, 动触头 2的两端的同一侧分别设置一个动触点 21, 相对于 两个动触点 21对应有一对带静触点 31的静触头 3。 所述静触头 3位于所述外壳 1内部的结 构为条形弹性片, 静触点 31位于静触头 3端部, 外壳 1内固定有拱形方向远离动触头的弧形 轨道槽 312, 静触点 31通过滑轴 311和弧形轨道槽 312滑动连接, 在条形弹性片带动下可从 弧形轨道槽 312—端滑至另一端,弧形轨道槽 312两端分别与动触点 2翻转前后的位置相对。

具体的, 在如图 4A所示的第一状态中, 条形弹性片向上弯折一定角度, 使滑轴 311上的 静触点 31位于弧形轨道槽 312的上端。在主接触器内的线圈处于断电状态 时, 线圈不产生电 磁力, 电接触器中的复位弹簧处于放松状态, 此时静触点 31和动触点 21可以相对接触。 可 见, 当前静触点和动触点之间的状态为断电时处于 接触状态。

可以将图 4A中的结构用于电接触器的主接触器中,其中 触头 2和静触头 3分别为 主动触头和主静触头。 此时, 在辅助接触器中可设置与主接触器中的动触头 2和静触头 3 结构类似的辅助动触头和辅助静触头, 辅助动触头通过连杆或其它连接装置和动触头 2机 械连接, 在动触头 2发生位移时, 辅助动触头也会被拉动而相应发生位移, 从而实现和辅助 静触头之间的连接和断开。在图 4A所示的第一状态中, 在断电时主接触器中的动触头 2和静 触头 3处于接触状态,此时辅助接触器中的辅助动 头和辅助静触头之间可以处于断开状态, 或可能处于接触状态, 其关系不一定与主接触器中动触头 2和静触头 3之间的关系相同。

在第二实施例中,当要改变静触点 31和动触点 21的接触 /断开状态与电源通断状态之 间的对应关系时,则需要通过翻转动触头 2和移动静触头 3来实现。可以先将动触头 2翻转, 翻转过程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翻转过程 (如图 6A至图 6F所示) 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翻转后 的动触点 21向下, 此时再通过移动静触头 3来调整静触点 31的位置。

具体地, 将静触头 3穿出外壳 1的部分向外拔出, 带动静触点 31通过滑轴 311沿着弧形 轨道槽 312向弧形轨道槽 312的中段移动, 如图 4B所示, 此时的条形弹性片也趋近于恢复原 状。 当到达弧形轨道槽 312的中间时, 由于静触点 31有一定的移动速度, 因此会跃过弧形轨 道槽 312的中点位置, 此时的条形弹性片略向下弯折。 这时, 再将拔出的条形弹性片向外壳 1内部插入,则静触点 31在条形弹性片推力的作用下会顺着弧形轨道 312继续向下方滑动, 直至滑动到弧形轨道槽 312另一端、 和动触点 21相对的位置为止, 如图 4C所示。 上述过程 完成了静触点 31和动触点 21 的接触 /断开状态与电源通断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的 变。 在主接触器和辅助接触器中均可以使用上述调 节方式, 操作简便, 易于实施。

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操作过程需要通过拔出和插 入条形弹性片来实现, 在拔出和插入条形 弹性片时, 会和外壳 1有一定的摩擦,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 还可以在外壳 1内壁上设置一个 滚动装置 5, 用来减少拔出或插入条形弹性片时产生的摩擦 力。 滚动装置 5可以是辊轴或者 滚珠, 安装在外壳 1的内壁上, 分别设置相对的一对辊轴或滚珠, 将条形弹性片夹在中间, 从而减小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在拔出的条形弹性片部分, 为了使其不随意移动, 可以在条形弹性片上设置定位孔, 并 且在外壳外壁的相应位置上设置定位销, 通过定位销穿入定位孔, 可以固定住条形弹性片。 当然, 也可以用其他的锁定装置, 或设置在外壳 1外部, 或设置在外壳 1内部, 只要是能够 将条形弹性片锁紧的结构都在本发明结构的保 护范围内。

另外, 与第一实施例类似, 静触点 31和动触点 21均翻转到图 4C的第二状态并相对后, 动触点 21会在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快速 触静触点 31, 接触时会有一定的冲 击力。 为了保证动触头 2在和静触头 3接触后不会反弹, 可在接触器壳体内固定一弹簧架, 在弹簧架上设置有一端和弹簧架固定连接、另 一端和动触头 2连接的缓冲弹簧 4。缓冲弹簧 4 可以连接在动触头 2的两端, 也可以连接在动触头 2的中段位置。 并且, 还可以在动触头 2 上设置凹槽, 通过凹槽和缓冲弹簧 4连接, 相当于缓冲弹簧 4沿着动触头 2的转动方向, 绕 其外壁一周外包住动触头 2, 并且和动触头 2上设置的凹槽滑动连接, 动触头 2可以在连接 缓冲弹簧 4后自由转动, 并且缓冲弹簧 4与动触头 2的连接不会影响动触头 2的转动。

通过上述对第二实施例的描述可以看出, 在状态转换之前, 电接触器处于图 4A所示的第 —状态下, 静触头 3位于相对上方位置且其静触点 31朝下, 同时动触头 2位于相对下方位置 且其动触点 21朝上; 此种状态下, 当线圈通电时, 动触头 2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被拉动, 动触 点 21与静触点 31之间由原来的接触状态变为断开状态。 而在状态转换之后, 电接触器处于 图 4C所示的第二状态下, 静触头 3位于相对下方位置且其静触点 31朝上, 同时动触头 2位 于相对上方位置且其动触点 21朝下; 此种状态下, 当线圈通电时, 动触头 2受到电磁力的作 用被拉动, 动触点 21与静触点 31之间由原来的断开状态变为接触状态。 由此, 通过必要工 具翻转动触头并通过外力移动静触头, 灵活地调整了动触头和静触头的位置关系, 从而方 便地改变了电接触器内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触 /断开状态与电源通断状态之间的对应关 系。

在上面所述的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中,动 触头 2均是在通过操作孔 1 1施加的外力 的作用下实现翻转的。 下面通过图 5A和图 5B示出的电接触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来主要 说明该操作孔。

图 5A示出了主接触器的外部结构, 其中操作孔 1 1设置于电接触器上方, 通过该操 作孔 1 1, 可将拨动工具 6伸入电接触器外壳 1的内部, 对动触头进行翻转操作。 此外, 图 5A中还示出了静触头 3伸出电接触器外壳 1的部分。 图 5B示出了包括主接触器和辅 助接触器的电接触器的外部结构。为了说明方 便, 图 5B主要示出了设置与辅助接触器上 方的操作孔 1 1, 通过该操作孔 1 1, 可将拨动工具 6伸入电接触器外壳 1的内部, 对动触 头进行翻转操作。 此外, 图 5A中还示出了静触头 3伸出电接触器外壳 1的部分。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 在以上所有实施例中的动触头 2和静触头 3的实际应用中, 可以只在主接触器中设置以上实施例中的结构 , 也可以只在辅助接触器中设置以上实施例中 的结构, 或者是以上两个实施例中的结构分别设置在同 一个电接触器的主接触器和辅助接触 器中, 此种设计方法可以满足更大范围的使用需求,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更好的实施本发明所 提出的结构。

本发明提出的电接触器, 对动触头和静触头的结构进行了特别的设计, 可以通过对 动触头和静触头的翻转或移动灵活地调整动触 头和静触头的位置关系, 从而改变电接触 器内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触 /断开状态与电源通断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方便了用户的调 整操作, 节约了设备成本。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在不脱 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 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改、 替换和变型, 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